相关 1923年3月9日,刘琼珍生于新都,她在当地读完初中后来到成都,进入一家私立医院,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护理,三年半后出任医院长。刘琼珍最难忘怀的是1941年日本飞机轰炸成都的情景:“‘跑警报’的医生最辛苦了,不但要照顾病人,还要设备。我们都往罗家碾疏散,那一带都是田野,树也多。”刘琼珍讲述往昔,眼睛里像燃起了跳跃的火把:“我护理过数不清的病人,记得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学生,无亲人照料,我就每天给他喂饭喂水。他康复后当了记者,常来看我。”
1950年刘琼珍分配到市二医院皮肤科担任长,与翁之龙、杨可辅、张汉兰、吴敬莲等人一起成为皮肤科初建时期的奠基者。1950年7月翁之龙教授受聘来到刚刚成立的川西第二医院,开设皮肤科门诊。当时不叫皮肤科而叫皮花科,1951年在原医院时期住院部的一楼设病房,有病床10张;以后病房搬至医院住院楼旁一幢小楼内一楼,病床增加到20多张;1958年,新的住院部大楼建成(现内科楼),病房迁至新住院部一楼,病床增至30张。建科初期,除病床外几乎没有任何仪器设备,医生包括翁之龙在内只有4人,5人。刘琼珍说,我在这里遇到了太多的,他们不但传授给我业务知识,更培养了我积极向上、充满爱意的人生观。“当时,很多人患银屑病,苦无良方。鉴于当时注射药物极少,翁之龙主任摸索出一套方法,配制成特效药膏,敷药、包扎,直到长疤,治疗效果很好。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。换药时先要细心地把皮损处的鳞屑刮去,把纱布按照癣的大小剪成一个个小块,按照皮损的深浅程度将不同浓度、剂型的药涂在,再将涂好药的药纱一个个细心地贴在患者每一个癣面上,最后再贴上大纱布或包裹,每换一个病人们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,用上近百张纱布,每天一次直至皮损痊愈,这样的换药一个上午仅能完成4个病人……在协助处理患有严重头癣的病人时,要施行人工拔毛,该法是当时治疗的主要手段:先用20%冰硼酸湿包患处使发根松动,再用平镊沿毛发生长方向细心地逆向把皮损处的头发一根根拔去,同时要拔除一些病损区周围的正常头发,以免扩散。整个过程中还要好正常皮肤不受冰硼酸损害。拔除头发的过程病员非常痛苦……必须要有很好的‘手上功夫’……” 值得欣慰的是,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,现在头癣这种病已几乎看不到了。
刘琼珍后来到设立在九龙巷附近的学校担任了两年班主任,一边教学,一边充实提高自己。回到医院,她把全部热情和爱心,投入到护理工作中。
1984年,刘琼珍退休,第二年她光荣,对她来说,这是奋斗一生xxx的骄傲,她又到基层门诊所工作了十年。她拿出一张她站在党旗下的照片对我说:“这是我被评为优秀时拍的,你们上可以刊登吗?”我拿着这张照片,与她拍摄于1941年的照片比对,此照片后有一段她当年的自励之语:“‘诚朴’,这个名字占据她的身心,可是的淘汰,她终于变了。愿她永远地吻合着、创业。”半个世纪的风云就这样定格,让人无限感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