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- ▪ 民俗故事
- ▪ 灯的制作
民俗故事

据传是很早以前,江南一读书人,自幼父母双亡,寄寓在他乡亲戚家里。书生于困境中发愤攻读,终于得中状元。状元不忘父母生育恩,返乡祭扫父母坟墓。
状元不忘父母生育恩,一日奏准皇上后,回家祭扫父母坟墓。到了家里,只因家乡连年兵荒瘟疫,山边野外坟冢遍地,父母坟墓已辨认不准了,状元心中犯难。忽然,他眉头一皱,想出了一个 办法,命侍从传告附近各地百姓:凡有在这里做坟墓的,到晚上请在坟头墓前点上明灯。
状元的话那个不听呢!到了黄昏时分,之间山头岭脚,坳里野外,座座坟头灯光闪亮……于是状元很快找着了父母的安息之处,不觉心中凄然,“呜呜”直哭。状元亲自焚香烧纸,也在坟前点起两支红烛,分于左右,以慰父母在天之灵……那日正逢正月十五。
自那年后,当地百姓便在每年正月十五,送灯上坟,在自己的亲属坟前点起外罩纸壳、里撑竹签的蜡烛灯,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思。这个风俗现今尚有流传。
灯的制作
用篾刀将竹子截成一米左右的竹竿,接着把竹节口削平,使得竹竿光滑美观且不伤手,清洗之后,放在墙角阴干一两日备用。
用篾刀把竹竿一端破成四等分,约有二十多公分深。再用细竹条和棉线,编织一个边长约五六公分的正方形,垫在破口处中间位置,夹成一个正八面体。然后再用棉线将顶端和各交接处一一固定,坟灯的雏形大致就呈现出来了。
根据每个灯体的大小,要裁出四份等大的菱形白色宣纸,裁好后将三面依次糊好,最后一面仅糊顶端半部分,以便从底端插蜡烛,还有流通空气、散发热量之用。再裁出五条绿色纸条,糊在灯体的各条棱上,接着用红纸剪成流苏状,沿着灯体底部粘上几圈,形似吊穗。最后在白色宣纸上贴上剪纸或洋画片,这才算是扎制完毕。
到了正月十五,主妇们要准备筵宴进行家庭祭祀,祭祀后长幼咸集吃一顿团圆饭。饭毕,人们扶老携幼带上坟灯、香烛、纸钱等来到各自祖坟前。在团圆的节日里,对祖先进行祭拜,寄托哀思。每个坟头都要送上一盏坟灯,接着要点香烛、烧纸钱祭拜土地公和祖先。土地公乃是一方土地的守护者,对土地公的祭拜应是致谢其对祖坟的守护。
一轮圆月嵌在天边,只见山头岭脚,坳里野外,星星点点;近处烛光照拂,闪闪烁烁。哧啦啦的火苗舔着朦胧的夜色,一片片灰烬随风四处飘散,那些闲寂和孤独的灵魂,在同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被点亮。光影流转间,恰似一片丹崖火树,燃烧着满满的思绪。
到了正月十五,主妇们要准备筵宴进行家庭祭祀,祭祀后长幼咸集吃一顿团圆饭。饭毕,人们扶老携幼带上坟灯、香烛、纸钱等来到各自祖坟前。在团圆的节日里,对祖先进行祭拜,寄托哀思。每个坟头都要送上一盏坟灯,接着要点香烛、烧纸钱祭拜土地公和祖先。土地公乃是一方土地的守护者,对土地公的祭拜应是致谢其对祖坟的守护。
一轮圆月嵌在天边,只见山头岭脚,坳里野外,星星点点;近处烛光照拂,闪闪烁烁。哧啦啦的火苗舔着朦胧的夜色,一片片灰烬随风四处飘散,那些闲寂和孤独的灵魂,在同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被点亮。光影流转间,恰似一片丹崖火树,燃烧着满满的思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