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篓子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遗留在民间的傩舞,是河北东部一带驱鬼逐疫活动的遗存。丰南区傅庄子村的篓子灯,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风貌,具有地域性特色,是河北东部一带为数不多的民间傩舞,可谓古燕赵“乡人傩”的活化石。传统的篓子灯表演由六名男子分别扮演五个小鬼和一个判官(钟馗)。舞者头戴面具,不化妆,着便装。小鬼的面具是以竹篾或秫篾编制而成的鱼篓为骨架,眼、鼻处留孔,篓子外面糊毛头纸,彩绘而成。判官的面具是以太师椅为骨架,外糊毛头纸彩绘而成。太师椅的两个横撑落在舞者肩上,双手握住太师椅的两条腿进行表演。
篓子灯在汉沽又称作“降人恶”,其音似“乡人傩”。据考证“乡傩会”即为该会的正名。篓子灯的音乐为打击乐。所用乐器有大鼓和大、小锣各1面,1副小钹和2副大钹。打击乐的音调低沉,伴着黑夜的笼罩,几只恶鬼在鞭炮的硝烟弥漫中时隐时现,左右摇晃,踩看鼓点,游游荡荡地自远而近地一步步走来,令人毛骨悚然。加上篓子灯中点燃的牛油蜡,映照得鬼脸更加恐怖,正值夜晚,那点点灯光,摇摇晃晃,忽明忽暗,更增添了神秘色彩。
秧歌原本是农民们在插秧休息时表演的歌舞,俗称“村田乐”,大约始于宋代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时被太监李莲英引进宫内,曾受到慈禧太后的褒奖,并由此风靡全国。天津地区的秧歌具有独特唱词表达当时人们的世俗观念和理想。双伞阵图秧歌、窑洼秧歌和旱船秧歌等都很有特色。 [1]
每年农历腊月,表演者排练篓子灯,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晚上表演。届时,表演队伍从药王庙出发,会首鸣锣开道,舞者随后,后有专人放荷花灯,各家门口都要放一盏,街口放三盏。正月十六晚上表演“五鬼闹判”,即钟馗驱逐疫鬼。这是最后的驱疫仪式,演毕,将面具烧掉。整个表演过程充满宗教神秘气氛,场面庄重严肃。篓子灯表演无特定的舞蹈语汇,都是生活中的动作,表演时全凭舞者即兴发挥,但必须围绕驱鬼逐疫进行表演。篓子灯打击乐以鼓、锣、钹、小镲等为主,起烘托气氛作用。
近年来,当地文艺工作者对篓子灯深入挖掘,并广泛吸收了冀东地秧歌的表现手法,编创成广场舞蹈《篓子灯》,以浪漫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,通过海祭、海魂、海搏、海欢四个舞段,明快热烈地表现了渤海儿女与海同欢,喜庆丰收的场面,从而揭示出渤海儿女勤劳朴实、善良聪慧、团结拼搏的深刻主题。当前,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,篓子灯老艺人相继去世,后继无人,面临着失传的困境。篓子灯在汉沽又称作“降人恶”,其音似“乡人傩”。据考证“乡傩会”即为该会的正名。
篓子灯的音乐为打击乐。所用乐器有大鼓和大、小锣各1面,1副小钹和2副大钹。打击乐的音调低沉,伴着黑夜的笼罩,几只恶鬼在鞭炮的硝烟弥漫中时隐时现,左右摇晃,踩看鼓点,游游荡荡地自远而近地一步步走来,令人毛骨悚然。加上篓子灯中点燃的牛油蜡,映照得鬼脸更加恐怖,正值夜晚,那点点灯光,摇摇晃晃,忽明忽暗,更增添了神秘色彩。 [1]